上汽全面整合出行業務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2020-12-21 10:47
作者:网站管理员

      上汽全面整合出行業務:「大平台」戰略能否破除盈利魔咒?

      業務整合的核心訴求是用戶聚集。「當你有了足夠的用戶,能夠和用戶產生足夠高頻的接觸,盈利只是其中之一。」
      上汽旗下的出行業務開啟了全面整合。
      12月18日,上汽集團移動出行戰略品牌「享道出行」宣布,在原來享道專車、享道租車兩塊業務的基礎上,新增享道時租、申程出行兩大板塊,完成「全場景智慧出行綜合體」的布局。
      據了解,享道時租脫胎於上汽旗下新能源汽車分時租賃品牌EVCARD,申程出行則是覆蓋上海市所有計程車企業的計程車統一平台,由上汽集團打造,今年9月28日剛剛上線。
      這不是享道出行的第一次整合。去年5月底,上汽集團全資控股了安吉汽車租賃后,便將這項企業級租車業務以享道租車的全新品牌納入到享道出行之中。
      現在,享道出行覆蓋了網約車、企業用車、個人租車和計程車業務,據稱,這是業內首個全面覆蓋這四大核心業務板塊的出行平台。
      業務整合的核心訴求是用戶聚集。享道出行CEO吳冰表示,享道出行要做的是,通過打造「出行大平台」來服務更多的用戶,目標是未來五年用戶量過億。
      出行服務已成為兵家必正之地,從早些年的互聯網公司到近幾年的汽車企業,涉足或加碼出行業務的玩家越來越多。但與此同時,業內也逐漸達成共識,出行服務太難盈利了。
      在吳冰看來,如何服務更多的用戶,如何將服務高頻化,是相比於短期盈利更加重要的訴求。「當你有了足夠的用戶,能夠和用戶產生足夠高頻的接觸,盈利只是其中之一。」

      享道出行整合了上汽旗下所有的出行業務之後,一方面將繼續挖掘各細分賽道的機會,另一方面也將推進各業務之間的協同,實現車輛的統一管理和調配,從而提升整體運營效率。「當然,怎麼做好這件事也考驗著團隊的能力和智慧。」吳冰坦言。
      對於一家出行服務平台而言,前端需要留住用戶,後端需要提升運營效率,這些都離不開技術的加持。此次,享道出行還發佈了面向未來的全新技術戰略,為平台的長期發展提供基礎。
      長期的業務方向確立,享道出行同步宣布完成超3億元的A輪戰略融資,由阿里巴巴和寧德時代共同投資——引入新股東后,享道出行將在自動駕駛、新能源等方面進一步探索合作,並計劃在未來五年內登陸資本市場。

      用戶增長論
      用戶增長的確是享道出行的當務之急。
      作為一家近兩年剛剛成立的出行平台,享道出行在用戶規模和市場佔有率方面不佔優勢。數據顯示,截至目前,享道出行專車業務的註冊用戶剛剛突破2000萬,與其他出行平台尚存在不小的差距。
      整合進其他業務板塊,便是為儘可能地調動更多細分市場的用戶需求。在之前加入企業級租車業務后,此次享道出行在個人業務上繼續加碼,引入供給端更為成熟的計程車業務,以及個人租車業務。
      但個人租車業務並不被看好。有數據顯示,中國的汽車租賃僅占整個出行服務市場不到1%的份額,近年來,即便是行業龍頭,也陷入營收增長不穩定、凈利潤急劇下滑的困境。
      不過,吳冰認為,2C的租車業務發展和盈利空間很大。「在中國,將近1億人有駕照但沒有車,說明個人的自助用車需求是存在的。」吳冰表示,「我們看了很多數據,節假日自駕游期間,一些高頻的場景、重點區域的個人租車需求供不應求。」

      在租車業務中,分時租賃是一塊細分市場。上汽早在2016年便成立了環球車享,布局EVACRD新能源汽車分時租賃。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7月,上汽還曾計劃收購神州租車,以完善在個人租車市場的布局。不過,由於在未來運營方面未達成共識,上汽最終終止了這項收購。
      收購不成便親自下場。此次EVCARD納入享道出行之後,還同步進行了升級:不但服務車型從純電車型拓展到全系車型,用車時長也從分時拓展到了全時——如此一來,租車的場景也更加完善。

      吳冰指出,網約車和租車都是未來出行的一種選擇,享道出行將兩項業務一同納入,也是為了讓用戶產生更高頻的需求。「租車和網約車具有比較明顯的時間上、使用上、需求上的錯位,網約車需求特別好的時候租車弱一點,租車需求特別好的時候網約車弱一點,二者可以相互彌補和支撐。」如何打破盈利魔咒?

      出行服務的各個細分領域都面臨著盈利難題。
      近年來興起的網約車市場,即便規模做大也難以實現效率的突破性提升。例如,美國網約車公司優步,今年前三季度已累計虧損58億美元;國內巨頭滴滴出行,在網約車市場滲透率已經達到六成,多年來也一直虧損,直到今年5月才首次宣布核心業務實現盈利。
      在吳冰看來,出行服務實現盈利,足夠的用戶及高頻的使用是基礎,在此基礎上,提升車輛的管理效率以及資金的使用效率,才能實現長期發展。
      因此,享道出行擴大了業務版圖,並試圖通過提升產品體驗來增加用戶的粘性。「發券和補貼是相對容易的,怎樣最快的速度滿足用戶的需求,讓用戶獲得良好的體驗,這件事情很難——最後能把用戶留下來的,實際上是平台的口碑。」
      作為有車企背景的出行平台,享道出行在產業鏈的協同方面具有一定優勢,吳冰和他的團隊正嘗試將這種優勢凝結成一套更為完整的服務,並用數據驅動產品和服務的升級。

      12月18日,享道出行發佈了全新技術戰略「ACTS」,表明其正在數據技術、車聯網、智慧交通、智能安全四大核心能力上發力。
據介紹,ACTS依託享道出行自身的技術積淀,以及上汽全產業鏈統一行業數據平台的龐大數據基礎推出,覆蓋了產品開發到金融、保險、售後一體化的全行業管理數據,通過這些數據提升產品體驗。
      阿里巴巴和寧德時代的加入則有望進一步提昇平台的技術實力。據吳冰介紹,未來將與二者在自動駕駛、新能源、數據技術以及差異化模式探索等方面展開合作。
      「阿里巴巴在大數據、人工智慧等領域都具有領先優勢,這也是享道出行未來ACTS技術戰略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吳冰表示,「而出行行業中,新能源汽車的佔比越來越大,未來,我們也會和寧德時代在電池的利用等方面進行合作。」再談入局邏輯
      中國出行服務市場的競爭愈發激烈,除了滴滴出行等科技公司之外,包括上汽在內的多家車企都成立了各自的出行平台,在網約車、租車等領域頻頻發力。
      早年,車企做出行被視為「消化庫存」之舉,畢竟,重資產、難盈利是顯而易見的挑戰。不過,近年來,隨著車企轉型成為行業共識,進入出行領域更像是車企為了消除自身淪為出行公司「代工廠」的焦慮。
      「我們從來沒有把自己作為一個賣車的平台和渠道。」吳冰重申,對於上汽而言,享道出行擔負的使命是,助力集團向「移動出行服務與產品的綜合供應商」轉型。
      「我們(指上汽)原來的業務模式是B2B2C,通過經銷商渠道實現產品和用戶之間的連接,但這種連接不夠高頻也不夠直接,所以,希望通過出行平台,和用戶實現更豐富、更多元的接觸。」吳冰解釋。
      背後的邏輯是,汽車市場接近飽和,行業正從增量競爭轉變為存量競爭,而出行市場則是一片廣闊的藍海。據麥肯錫預測,到2030年,圍繞汽車產品的市場將增長乏力,維持在3.5-3.6萬億美元的規模,而出行和服務市場的規模將翻一番,達到7萬億美元。
      業務轉型之外,出行服務也能夠反哺車企的傳統業務。「汽車正在從機械產品向電子產品轉換,而電子產品的發展需要硬體、軟體加運營的全面升級,這個過程離不開數據積累、運營積累、技術積累和客戶積累,享道出行作為一個出行平台,可以實現這樣的積累。」吳冰分析。

      對於出行行業的競爭格局,他並不擔心。「大家都在摸索的過程中。」
      吳冰表示,享道出行首先將在業務的區域布局上集中在長三角,希望通過「長三角一體化出行」的概念在該區域內實現出行全場景業務的覆蓋;其次,享道出行希望能反哺集團現有的產業鏈,從而形成雙輪驅動;再次,儘管不是最好的時機,但阿里巴巴等投資方仍然願意投資享道出行,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證明了,業內對未來出行市場及享道出行商業模式的認可。「出行大市場能夠容得下各種業務模式的實踐,我們希望在未來五年能夠成為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參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