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汽車能否與特斯拉一戰 關鍵還看「電池技術」
蘋果汽車能否與特斯拉一戰 關鍵還看「電池技術」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2020-12-23 13:43
作者:网站管理员

蘋果加入新能源車大戰,關鍵還得靠「技術制勝」,無論是傳說中顛覆級的電池,還是自動駕駛技術的重大突破,同時還要能落地到量產層面。
近日有消息稱,蘋果預計明年9月發佈首款電動汽車Apple Car,比原先計劃的提早至少兩年。其原型車已經在美國加州上路測試。如果該消息成真,意味著很快全球消費者將看到帶有蘋果LOGO的汽車,而這也帶來一個疑問,作為智能手機行業的霸主,蘋果能否發揮后發優勢,與如今的新能源車老大特斯拉一戰。

蘋果布局新能源車並非自今日而起。早在2007年,賈伯斯就曾會晤時任大眾集團CEO馬丁·文德恩,討論一款名為「iCar」的產品。然而,對於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路徑,蘋果卻始終處於戰略不定的狀態。蘋果造車首先是奔著一款電動微型貨車,而不是如今的乘用車。後來,蘋果又在新車是採取全自動駕駛還是半自動駕駛上搖擺。
正因為決策層的舉棋不定,導致蘋果造車可以說是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眼睜睜看著同出一國的特斯拉在新能源車賽道上馳騁。那麼,如今蘋果汽車真的要出現了嗎?

首先,對於蘋果造車能否順利在2021年問世,還是要打個問號的。有消息稱,蘋果戰略的核心是一種新的電池設計,這種設計可以「徹底」降低電池成本,並增加車輛的續航里程。然而,電池研髮長期以來就是新能源車面臨的技術攻關難題,迄今為止現有新能源車企及電池類企業,始終無法拿出一款足以支撐新能源車裡程續航能力與燃油車匹配的電池產品,也成為新能源車行業發展再上一個台階的瓶頸之一。

而蘋果能否在短短幾年時間內,研發出一款足以顛覆現有電池性能的黑科技,市場還是在觀望。
此外,蘋果造車要想儘快在新能源車市場獲得一席之地,還須解決量產問題。畢竟,從概念車到量產車,其跨越周期之長,我國眾多造車新勢力深有體會。如果對標特斯拉,馬斯克對於2020年特斯拉的目標產量是50萬輛,蘋果造車一開始起碼也應該是10萬量級,這意味著無論是蘋果自建造車廠(短期內估計很難實現)還是以汽車組裝方式,都需要巨額製造投入,新車是否為足夠多的消費者所認可,也是需要嚴肅評估的課題。

當然,蘋果造車可以從「小而美」開始,如同特斯拉當初先做新能源車高端品牌一樣。因此,蘋果加入新能源車大戰,關鍵還得靠「技術制勝」,無論是傳說中顛覆級的電池,還是自動駕駛技術的重大突破,同時還要能落地到量產層面,就如同當年iPhone之於傳統功能機的降維打擊,如此才能讓那些喜歡追逐新科技的中高收入群體為之買單。
蘋果此次有關新車即將於明年上市的消息,是否更多針對資本市場層面,通過造車新業務的想像空間吸引投資者,從而助推自身股價?市場對此猜測頗多,而作為市值超過兩萬億美元的巨無霸,蘋果或許也真的需要在手機主業之外,給市場以更多刺激了。
近日有消息稱,蘋果預計明年9月發佈首款電動汽車Apple Car,比原先計劃的提早至少兩年。其原型車已經在美國加州上路測試。如果該消息成真,意味著很快全球消費者將看到帶有蘋果LOGO的汽車,而這也帶來一個疑問,作為智能手機行業的霸主,蘋果能否發揮后發優勢,與如今的新能源車老大特斯拉一戰。

蘋果布局新能源車並非自今日而起。早在2007年,賈伯斯就曾會晤時任大眾集團CEO馬丁·文德恩,討論一款名為「iCar」的產品。然而,對於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路徑,蘋果卻始終處於戰略不定的狀態。蘋果造車首先是奔著一款電動微型貨車,而不是如今的乘用車。後來,蘋果又在新車是採取全自動駕駛還是半自動駕駛上搖擺。
正因為決策層的舉棋不定,導致蘋果造車可以說是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眼睜睜看著同出一國的特斯拉在新能源車賽道上馳騁。那麼,如今蘋果汽車真的要出現了嗎?

首先,對於蘋果造車能否順利在2021年問世,還是要打個問號的。有消息稱,蘋果戰略的核心是一種新的電池設計,這種設計可以「徹底」降低電池成本,並增加車輛的續航里程。然而,電池研髮長期以來就是新能源車面臨的技術攻關難題,迄今為止現有新能源車企及電池類企業,始終無法拿出一款足以支撐新能源車裡程續航能力與燃油車匹配的電池產品,也成為新能源車行業發展再上一個台階的瓶頸之一。

而蘋果能否在短短幾年時間內,研發出一款足以顛覆現有電池性能的黑科技,市場還是在觀望。
此外,蘋果造車要想儘快在新能源車市場獲得一席之地,還須解決量產問題。畢竟,從概念車到量產車,其跨越周期之長,我國眾多造車新勢力深有體會。如果對標特斯拉,馬斯克對於2020年特斯拉的目標產量是50萬輛,蘋果造車一開始起碼也應該是10萬量級,這意味著無論是蘋果自建造車廠(短期內估計很難實現)還是以汽車組裝方式,都需要巨額製造投入,新車是否為足夠多的消費者所認可,也是需要嚴肅評估的課題。

當然,蘋果造車可以從「小而美」開始,如同特斯拉當初先做新能源車高端品牌一樣。因此,蘋果加入新能源車大戰,關鍵還得靠「技術制勝」,無論是傳說中顛覆級的電池,還是自動駕駛技術的重大突破,同時還要能落地到量產層面,就如同當年iPhone之於傳統功能機的降維打擊,如此才能讓那些喜歡追逐新科技的中高收入群體為之買單。
蘋果此次有關新車即將於明年上市的消息,是否更多針對資本市場層面,通過造車新業務的想像空間吸引投資者,從而助推自身股價?市場對此猜測頗多,而作為市值超過兩萬億美元的巨無霸,蘋果或許也真的需要在手機主業之外,給市場以更多刺激了。
